【信息化教育】教师AI素养框架构建的本土建议
为更新AI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助力教师有效应用AI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国际组织与研究机构、研究者等综合应用不同方式,构建起各有特色的教师AI素养框架。深入比较并审视上述框架,可为我国教师AI素养框架的构建提供如下镜鉴价值:
(一)融合理论依据与实证证据构建框架
素养框架设计者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构建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框架的科学性,进而影响其可信性与有效性。如前所述,国际教师AI素养框架通常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提炼、理论/素养框架推衍和实证调研而构建。有鉴于此,我们可融合理论依据与实证证据来构建教师AI素养框架。具体而言,在构建教师AI素养框架时,一是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支撑。素养构建者需基于技术哲学、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知识体系,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等相关理论,深刻认识AI教育应用的价值和风险,通透把握AI与人类、AI与社会、AI与教学、AI与学习、AI与知识、AI与教师等的复杂互动关系,并将此种认识和洞察贯穿于教师AI素养体系建构中。二是以既有素养框架为参考,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欧盟公民/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我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人工智能教育伦理框架、21世纪学习框架等,皆可为教师AI素养框架构建提供维度参考和方法借鉴。三是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实地观察法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学校领导、师范生、教师教育者、技术人员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为教师AI素养框架构建提供实证证据支持。
(二)兼顾框架的普适性与针对性
纵观现有国际教师AI素养框架,可见其中既有呈现出AI时代教师所需整体素养的综合素养型框架,亦有揭示出教师AI素养整体中的知识构成或某一特定子素养的知识构成型或特定素养型框架,更有规定了不同发展水平教师所应具备的AI素养的进阶式框架。有鉴于此,我们在构建教师AI素养框架时,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兼顾到框架的普适性与针对性。为此,一是由政府组建开发团队,在国家层面上构建可适用于不同地域、学科及学段的普适性教师AI素养体系,并设计跨越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的AI素养进阶路径。在教师AI素养体系的维度构成上,可涵盖AI意识、AI伦理、AI基础知识与技能、AI教育应用、AI赋能学习者、AI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在层次结构上,上述第一、二维度可界定为价值层,第三维度为基础层,第四维度为应用层,第五、六维度则为发展层;在教师AI素养体系的进阶路径上,可依新手—骨干—专家的路径对上述五维度的具体内容进行梯度设计,以期为教师AI素养的发展提供循序渐进的分层导航。二是学校、教师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研究机构或研究者等主体可在国家教师AI素养框架的指导下,结合自身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适用于特定情境的教师AI素养体系。例如,鉴于乡村教师所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教学要求、技术设施条件等皆与城市教师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单独开发适合于乡村教师的AI素养体系。此外,TPACK理论表明,信息技术时代的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有机融合,这凸显出学科性在教师AI素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可依学科差异分别设计语文/英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AI素养体系,并体现出从幼儿园至小初高的学段差异。
(三)充分论证框架的可靠性
素养框架的可靠性意味着框架能实现预期效用的可信程度。根据剑桥评价网络(Cambridge Assessment Network)的研究者西蒙·蔡尔德(Simon Child)等提出的概念模型,素养框架设计者通常从定义声明(Construct Claims,即界定素养的内涵),目标群体声明(Audience Claims,即说明素养框架的使用群体)、用途声明(Utility Claims,即说明素养框架的用途)和意义声明(Impact Claims,即说明素养框架的个人及社会意义)四个方面入手来论证框架的可靠性。[32]在此概念模型下观照,现有国际教师AI素养框架都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上述声明。以下结合西蒙·蔡尔德等提出的概念模型,分析在构建教师AI素养框架的过程中,如何充分论证框架的可靠性:首先,明确界定框架要素的内涵。素养框架设计者需要明确说明框架各维度的定义与命名方式以及框架各维度如何结合为素养体系,并说明理由,从而确保框架能够体现利益相关者对于AI时代教师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共识。其次,明晰素养框架的目标群体。素养框架设计者需要明晰框架的主要使用群体,这可以是基于素养框架设计评价工具的教师教育者或测试人员、基于素养框架做出教育决策的决策者或致力于发展目标素养的职前/在职教师等。第三,说明素养框架的实际用途。框架设计者需在素养框架中明确说明素养框架可具有何种用途。例如,设计者可说明框架是用于预测性用途(即预期教师掌握目标素养后能为未来做出何种准备),抑或用于评价性用途(即素养框架服务于教师评价目的)等。第四,指明素养框架的价值意义。框架设计者需说明应用该框架后会对教师个人产生何种影响,或对社会具有何种经济或社会效应。
来源:汪燕.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构建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建议[J].外国教育研究,2025(04):39-53.